工业机器人专题综述篇:复苏拐点将至,行业前路可期(上)(附报告下载)
1、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分析
1.1 下游国产化程度高,中上游国产化率有待提升
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可分为上游的核心零部件、中游的整机制造和下游的系统集成 三大核心环节。
图表1: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三大环节
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三大核心零部件以及齿轮、涡轮、蜗杆等材料, 其中三大核心零部件指减速器、伺服系统和控制器。核心零部件对机器人本体的 性能、负荷能力、可靠性等指标起着决定性作用,而且有着较高的技术壁垒,国 产化程度低。
产业链中游是工业机器人的本体制造。瑞士的ABB机器人、日本的发那科(FANUC)和安川机器人、德国的库卡(KUKA)四大企业被称为机器人“四大家族”,在全球的工 业机器人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。与技术壁垒非常高的零部件相比,本体制造的技 术难度相对较低,但高端市场的国产化率依然很低。
产业链下游主要面向终端客户,为客户提供整套解决方案,包括系统开发和集成 等。从产业链的角度看,机器人本体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,而下游系统集成 则是工业机器人工程化和大规模应用的关键。系统集成的行业壁垒相对较低,国 产化率最高。
图表2: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代表性企业
1.2 核心零部件:产业的核心竞争力,本土企业由低端向上突破
从结构上来看,工业机器人由控制系统、驱动系统和执行机构组成,分别对应控 制器、伺服电机和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。根据中研普华统计的数据,在多轴工业 机器人的成本构成中,减速器、伺服系统、控制系统这三大核心部件的占比分别 为36%、24%、12%,是工业机器人中价值量最大的部分。
图表3:工业机器人构成
图表4:多轴工业机器人成本构成
国内企业在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的起点较低,但技术水平不断提升,产品 的性能可满足中低端应用领域的需求;此外,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,国产零 部件具有更高的性价比,国产本体厂商在成本压力下选择国产零部件的倾向明显。 国产核心零部件有望借助国产机器人本体的优势,在中低端应用领域率先实现突 破,而后逐渐向高端应用领域延伸,实现与国产工业机器人本体的协同发展。
1.2.1 减速器:价值量最大的核心零部件
减速器是连接动力源和执行机构的中间机构,具有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的作用。 工业机器人领域广泛使用的精密减速器有谐波减速器、RV减速器两种。一般来说, RV减速器具有高负载能力和高刚度,但体积较大、价格较昂贵,一般多用于多关 节机器人中机座、大臂、肩部等重负载的位置;谐波减速器体积小、传动比高、 精密度高、成本较低,主要应用于机器人小臂、腕部或手部。二者在工业机器人 领域的应用各有所侧重、相辅相成,目前尚不能互相取代。GGII数据显示,在工 业机器人销量市场中,RV与谐波需求量的占比约1:1.23。
图表5:工业机器人关节传动单元
图表6:RV减速器与谐波减速器对比
减速器作为工业机器人的传动、承重部件,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受到磨损,一般来 说减速器的寿命在两年左右,在工业机器人8-10年的工作寿命中,需要经常对磨 损的减速器进行更换。因此除新增市场外,存量工业机器人的维修保养也是减速 器的一个重要市场。GGII预计2020-2023年,工业机器人用减速器需求量超360万 台,按两种减速器的需求量占比及平均价格计算,2020-2023年工业机器人减速 器市场空间有望超过160亿元。
工业机器人使用的精密减速器是纯机械部件,在精度、速度等方面要求极高,需 要长期的加工工艺积累,以及大量的对精密加工设备的采购投资。国产厂商起步 晚,在设备、材料、工艺等方面与国际龙头企业有着较大的差距,同时也面临着 部分的专利壁垒。
目前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减速器市场由外资主导,日本的纳博(Nab)、哈默纳科 (HD)分别是RV减速器、谐波减速器的全球龙头,占据全球工业机器人减速器行 业75%左右的市场份额。国内市场方面,目前Nab、HD、住友等国外减速器企业占 据国内机器人减速器市场70%以上的份额,国产化率不足30%,但呈现上升趋势。 分种类来看,谐波减速器的国产化进程较快,已经形成了绿地谐波、来福谐波等 一批市场份额较高的企业;RV减速器的国产化率较低,但也形成了南通振康、双 环传动、秦川机床、中大力德等一批实现批量销售的企业。
1.2.2 伺服系统:国产伺服电机、驱动等有所突破
伺服系统是指以位置、速度、转矩为控制量,能够动态跟踪目标变化从而实现自 动化控制的系统,是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主要的动力来源之一,一般由伺服电机、 伺服驱动器、反馈装置(编码器)三部分构成。伺服系统主要应用于机床工具、 电子机械、纺织机械、包装、工业机器人、锂电池等行业。在工业机器人伺服系 统中,电机主要采用永磁同步交流伺服电机,伺服驱动主要以总线通讯形式实现 对位置、速度和转矩单元的控制,编码器主要采用多圈绝对值编码器。
图表9:常用的伺服控制电动机的控制方式
根据GGII的数据,2014-2018年,工业机器人交流伺服系统的市场规模从10.0亿 元增至21.5亿元,预计到2023年,机器人用伺服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41.0亿元。
图表10:工业机器人用伺服系统市场规模(左轴)及占比情况(右轴)预测
2018年工业机器人用伺服系统的国产化率为22.3%,大部分市场份额仍由松下、 安川、三菱等国外企业占据,但国产化率逐年提升。随着未来国产伺服系统的下 游的认可度逐渐提升,国产化率也将持续提升,GGII预计到2023年国产伺服系统 的份额将突破40%。
图表11:2018年中国伺服系统市场份额
1.2.3 控制系统:本体企业自主开发为主,软件方面与国外产品差距较大
控制系统通过各种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来实现对机器人的运动位置、轨迹和姿态的 控制,并协调机器人与周边设备的关系,是完成机器人控制功能的结构实现。虽 然控制系统的成本占比在核心部件中相对较低,但却对机器人的性能和功能起着 决定性作用,因此国内外各大工业机器人厂商大多把控制系统作为重要的核心技 术。
控制系统包含硬件(控制板卡)和软件(控制算法、二次开发等)两部分,其中 软件部分技术难度较高,是控制系统竞争力的体现。成熟的工业机器人厂商在控
制系统核心算法上有着深厚的积累,一般采用自主开发的控制器,因此工业机器 人的“四大家族”也在控制系统领域占据领先优势。目前国产控制器硬件已经可 以满足要求,但软件方面与国外产品还存在差距,凭借较高的性价比国产控制系 统在中低端领域占有优势。
图表13:中国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竞争格局
1.3 工业机器人本体:国产化进程加速
工业机器人本体通常由机械臂、驱动装置、传动单元、传感器等部分组成。本体 最后一个轴通常是连接法兰,用于接装夹紧爪、焊枪、吸盘等操作装置。
图表14:关节型工业机器人本体的基本构造
按照按机械结构类型,可分为多关节机器人、平面多关节机器人、坐标机器人、 圆柱坐标机器人、并联机器人、工厂用物流机器人(AGV)等 。按照应用领域划分工业机器人可分为搬运与上下料、焊接和钎焊、装配及拆卸、涂层与胶封、加工、 洁净室等。根据CRIA的数据,2018年多关节机器人、平面多关节机器人、坐标机 器人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59.4%、21.4%、14.74%,是国内市场应用最广的 机型;搬运与上下料、焊接和钎焊、装配及拆卸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44.6%、 25.0%、22.8%,是国内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应用领域。
图表15:工业机器人主要机型 图片
图表16: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机型占比
图表17: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应用领域占比
与核心零部件相比,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的技术难度相对较低,但高端应用市场 依然几乎被“四大家族”所垄断。2018年国产机器人本体的市场份额为27.7%,主 要集中于中低端市场,市场占有率整体呈现提升的趋势。
图表18:2015-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内外资占比
图表19: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占比
1.4 系统集成:国产化率高,市场空间大,行业竞争激烈
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是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,对工业机器人进行二次应用开发并 集成配套设备,为终端客户提供满足其特定生产需求的非标准化、个性化成套工 作站或生产线。从产业链的角度看,机器人本体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,而下 游系统集成则是工业机器人工程化和大规模应用的关键。根据国际经验来看,我 国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模式接近于美国模式,即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主要由专业 系统集成商完成。
图表20: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(白车身焊接)
相较于机器人本体及零部件产业,系统集成的市场规模要远远 大于本体市场,而 且行业壁垒相对较低,因此行业的参与者众多、竞争较为激烈、国产化率高。分 行业来看,汽车(整车+零部件+汽车电子)、电子和金属加工行业占比分别为29.8%、 21.0%、10.9%,是占比最大的三个行业。在汽车整车、仓储物流等中高端系统集 成领域,外资系统集成商占据优势地位,本土的系统集成商在中低端的金属加工、 汽车电子、电子等领域占有优势。食品饮料、医疗用品等其他系统集成领域的定 制化要求高、价值量相对较低,基本被本土系统集成商所垄断.
图表21:各工业领域系统集成本土和外资竞争格局
图表22:2019年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占比
根据MIR Databank的数据,2019年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的市场空间达到1857亿元, 其中本土系统集成商的份额约80%。受疫情影响,2020年国内工业机器人系统集 成市场规模或将出现负增长。但自动化生产在新冠疫情严重时极大地保障了制造 业及物流业的正常运转,新冠疫情最终有望加速我国工业自动化的进程。
长期来看,3C制造业投资在5G建设推动下有望保持上行;在标准化、绿色化、智 慧化的政策方向下,物流领域的系统集成需求也有望持续提升;环保政策趋严、 制造业转型升级等需求也将刺激传统制造业的自动化改造。MIR预计,2022年工 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规模有望接近2000亿元。
图表23:2016-2022年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规模及预测
报告来源:万联证券
好的文章,需要您的鼓励
15
- 最新资讯
- 最新问答
-
2025两会热议:工业机器人“黄金五年”已来?
关键字: 工业机器人 2025-03-12 -
AI赋能工业机器人,制造业革命,已悄然来临!
关键字: 工业机器人 2025-01-16 -
巅峰对决完美收官!2024年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赛各项冠军出炉!
关键字: 仿生机器人 2024-11-29 -
出海+ | 极智嘉10月全球新动态
关键字: 极智嘉 2024-10-24 -
会议邀请 | 昇视唯盛邀请您参加第8届国际机器人焊接、智能化与自动化会议暨第15届中国机器人焊接会议
关键字: 昇视唯盛 机器人焊接 会议 2024-10-17
-
激光焊接机器人的特点有哪些?
标签: 激光焊接机器人,焊接机器人,工业机器人 提问:小T 2025-04-15 11:02:00 -
工业机器人码垛原理是什么?
标签: 码垛机器人,工业机器人 提问:晓明 2025-03-24 12:00:00 -
什么是自动焊接和半自动焊接?
标签: 焊接,焊接机器人 提问:小君 2025-03-18 09:00:00 -
发那科机器人的信号种类?
标签: 发那科机器人,IO信号 提问:小马 2025-03-10 15:00:00 -
弧焊机器人有什么性能标准和要求?
标签: 弧焊机器人 提问:小常 2025-03-05 15:00:00
- 2020-08-19 11:01:30
- 2020-08-25 13:31:04
- 2020-06-18 11:10:51
- 2020-06-24 11:25:57
- 2020-07-01 10:26:05
- 2020-07-09 10:44:12
- 2022-10-08 15:31:03
- 2022-10-07 20:40:57
- 2023-02-12 13:21:05
- 2018-11-12 13:25:28
- 2018-12-24 14:40:49
- 2018-11-13 09:55:09
- 2025-03-12
- 2025-01-16
- 2024-11-29
- 2024-10-24
- 2024-10-17
- 2024-10-16
- 2024-10-16
- 2024-10-16
- 2024-10-15
- 2024-10-15